标题

调漂是什么意思?

来源:酷钓鱼作者:黔子夜时间:2022-01-11 11:47:09
浮漂是钓鱼人观察鱼吃饵动作的眼睛,调漂对钓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事实上只有调好漂才能钓好鱼,对于新手来调漂一直都是个难点,但新手要成为高手就必须能熟练调漂,下面来看一看调漂是什么意思吧!

调漂

一、定义论述

调漂是钓鱼人必须掌握的技能,具体就是指调整钓组在水中的平衡状态,原理是通过增减铅坠和移动浮漂使线组产生的重力和浮漂产的浮力达到平衡,一旦有鱼吃饵就会打破平衡并准确的传递到浮漂上,这样钓鱼人就能根据浮漂动作判断要不要提竿刺鱼。

调漂

二、调漂术语

1、找底:找底是调漂专用术语,指在线组上加块大铅皮,利用铅坠重力测试出钓点大致水深。

2、半水:半水是调漂专用术语,并不是指水深的一半,事实上只要钓组能完全离底都算半水。

3、平水:平水是调漂专用术语,指浮漂刚好与水面平行,其中立漂调平水可以算作“0”目。

4、调目:调目是调漂专用术语,指空钩在半水状态下通过修剪铅皮使浮漂露出想要调的目数。

5、钓目:钓目是调漂专用术语,指双钩挂饵料后通过移动浮漂位置使浮漂露出想要钓的目数。

调漂

三、调漂过程

1、重铅找底:铅皮座上加一块大铅皮抛入水中,浮漂在铅坠重力作用下会全部没入水中,然后提竿上拉浮漂直至浮漂水平,此时铅坠到浮漂顶部(不是漂座)的距离就是大致的水深。

2、半水调目:浮漂下拉大于浮漂加子线长度的距离,然后修剪铅皮直至浮漂露出想要调的目数,例如调4目将铅皮剪至浮漂露出水面4目即可,此时铅坠的重力大致等于浮漂的浮力。

3、挂饵测重:鱼钩上挂饵抛入水中,此时浮漂沉下去的目数就是饵料的重量,例如空钩调的是4目,挂饵后浮漂露出2目,说明饵料的重量是2目,为了保证灵敏度饵料大小要均匀。

4、调整钓目:挂饵上拉浮漂使浮漂露出想要钓的目数,例如空钩调4目,饵料重量是2目,浮漂露出2目以上属于钓钝,浮漂刚好露出2目属于不灵不钝,浮漂露出2目以下属于钓灵。

调漂

四、灵顿计算

1、最灵:钓目=调目-饵重,例如空钩半水调4目,双饵重2目,根据公式钓2目时最灵,此时可以钓浮,也可以钓底;钓浮时子线拉直,重力和浮力达到平衡,鱼从钩饵旁边游过都会出现小漂相;钓底时上钩离底、下钩轻触底,标准的调4钓2,钓底时这个状态也是最灵的。

2、最顿:钓目=调目+饵重,例如空钩半水调4目,双饵重2目,根据公式钓6目时最顿,此时双饵躺底且子线弯曲,事实上从“钓目=调目-饵重”到“钓目=调目+饵重”钓组会越来越顿,双钩的状态也会从双钩离底逐渐变成双钩躺底,调漂时要根据鱼情灵活选择调几钓几。

调漂

五、常见调钓

1、调四钓二:调四钓二是常见的调漂方法,调漂时先重铅找底,然后半水修剪铅皮调四目,最后挂饵并上拉漂座使浮漂刚好露出二目。

2、调三钓二:调三钓二是常见的调漂方法,调漂时先重铅找底,然后半水修剪铅皮调三目,最后挂饵并上拉漂座使浮漂刚好露出二目。

3、调四钓三:调五钓三是常见的调漂方法,调漂时先重铅找底,然后半水修剪铅皮调四目,最后挂饵并上拉漂座使浮漂刚好露出三目。

4、调三钓三:调三钓三是常见的调漂方法,调漂时先重铅找底,然后半水修剪铅皮调三目,最后挂饵并上拉漂座使浮漂刚好露出三目。

5、调四钓五:调四钓五是常见的调漂方法,调漂时先重铅找底,然后半水修剪铅皮调四目,最后挂饵并上拉漂座使浮漂刚好露出五目。

相关推荐
热点阅读
推荐阅读
反底钓法是什么钓法? 反底钓法是什么钓法?

反底钓法是有别于传统底钓的钓鱼方法,主要通过改...

海钓是什么意思? 海钓是什么意思?

海钓顾名思义是指在大海中钓鱼,事实上大海也是鱼...

跑铅钓法和不跑铅钓法的区别 跑铅钓法和不跑铅钓法的区

跑铅钓法是钓鱼常用的一种方法,因鱼吃饵时会拉动...

螺蛳钓鱼违法吗? 螺蛳钓鱼违法吗?

螺蛳是有螺厣和螺壳的水生软体动物,别称蜗篱、师...

传统钓好还是台钓好? 传统钓好还是台钓好?

传统钓是相对台钓划分称谓的老式钓法,对于传统钓...

钓鱼挂底是什么意思? 钓鱼挂底是什么意思?

钓鱼是有益身心的户外活动,可追溯到五万年前的远...

野钓用台钓好还是传统钓好? 野钓用台钓好还是传统钓好

野钓是指在溪流、江河、湖库等自然水体中作钓,不...

为什么十个钓鱼九个穷? 为什么十个钓鱼九个穷?

钓鱼是捕捉鱼类的一种方法,最早可追溯到五万年前...

小跑铅钓法是什么意思? 小跑铅钓法是什么意思?

跑铅钓法是钓鱼常用的一种方法,因鱼吃饵时会拉动...

半水调漂什么意思? 半水调漂什么意思?

调漂是指调整钓组在水中的平衡状态,原理是通过增...

钓鱼空军什么意思? 钓鱼空军什么意思?

钓鱼是有益身心的户外活动,最早可追溯到五万年前...

钓鱼的拼音怎么读? 钓鱼的拼音怎么读?

钓鱼是有益身心的户外活动,最早可追溯到五万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