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鱼种概述
| 界 | 动物界 | 门 | 脊索动物门 | 纲 | 硬骨鱼纲 | 
| 目 | 鲟形目 | 科 | 鲟科 | 属 | 鲟属 | 
| 种 | 施氏鲟 | 拉丁学名 | Acipenser schrenckii | ||
施氏鲟是最古老的鱼种之一,别称史氏鲟、黑龙江鲟鳇鱼、阿穆尔鲟鱼等,在生物分类学上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硬骨鱼纲、鲟形目、鲟科、鲟属大型洄游鱼类,起源可追溯到1亿年前的白垩纪时期。
二、形态特征
施氏鲟是大型洄游鱼类,最大体长可达2.9米、体重可达100千克;体细长,纺锤形,腹部扁平;头楔形;吻三角形;口水平位,唇部具褶皱;吻须2对,基部具7个瘤状突起;体裸露无鳞,被5列骨板,背骨板11~17枚,侧骨板32~47枚,腹骨板7~14枚;背鳍后位,尾鳍歪斜;背部黑褐色或灰棕色,腹部银白色。
三、分布范围
施氏鲟原产于亚洲东北部,仅分布于阿穆尔河及其支流中,极少进入鄂霍茨克海,我国松花江、嫩江、乌苏里江等水系均有分布。
四、保护级别
1、施氏鲟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9年ver3.1——极危(CR)。
2、施氏鲟已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Ⅱ。
3、施氏鲟已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二级。
五、生活习性
1、环境:施氏鲟是底栖鱼类,耐低温,喜栖息于水质清澈、沙砾底质的江河深水区,成鱼极少进入浅水区。
2、食性:施氏鲟是肉食鱼类,主要以水生昆虫、软体动物、小型鱼类、甲壳类及其他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
3、繁殖:施氏鲟是卵生动物,雌鱼9~13龄、雄鱼6~7龄可达性成熟,繁殖周期2~4年,繁殖期春季或秋季。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02929号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02929号